班级天地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班级天地>>正文

从“无序玩耍”到“深度学习”——“小医院”游戏的推进与思考
发布者:李思维   发布时间:2025/10/16 15:21:55   浏览次数:4

从“无序玩耍”到“深度学习”——“小医院”游戏的推进与思考

我们班的“小医院”一直是孩子们最热门的区域之一。然而,在最初的游戏中,我们观察到一个核心问题:医院格局没有划分,幼儿角色分工模糊,导致游戏时常中断或陷入“无意义玩耍”的循环。作为教师,我们并未急于介入给出答案,而是选择静观其思,捕捉教育契机,与孩子们共同开启了一段充满思考与创造的“小医院”升级之旅。

一、问题诊断:游戏中的“堵点”与幼儿的困惑

游戏初期,孩子们对“医生看病”有着浓厚的兴趣,但游戏行为却显得杂乱无章:

问题1:流程之“堵”——小“病人们”扎堆围在“医生”身旁,直接伸出胳膊要求“看病”,完全忽略了“挂号”、“候诊”等必要环节。“医生”手忙脚乱,“护士”无所事事,角色分工模糊,游戏体验感大打折扣。

问题2:情境之“困”——“挂水”环节因没有专用装置,孩子们只能用绳子、吸管随意替代,缺乏真实感和趣味性,游戏情节难以深入和延展。

我们意识到,问题的根源在于游戏环境未能支撑起一个真实的医院情境,限制了幼儿的认知和想象。

二、师幼共构:环境调整与流程梳理中的教师引导

基于观察,我们决定从环境入手,做孩子游戏的“支持者”而非“指挥者”。

1.共创空间,明晰格局

教师引导:在一次游戏分享时,我抛出了问题:“你们去过的真医院,里面都有哪些不同的房间呢?”

幼儿思考与行动: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:“有医生看病的房间!”“有打针的地方!”“还有大厅,我妈妈在那里付钱!”……借此契机,教师与孩子共同规划,用柜子和桌子巧妙地隔出了“挂号处”、“候诊区”、“诊室”和“输液区”,并整理出空床作为“病床”。清晰的区域划分,让“请先去挂号”、“请排队等候”等游戏规则自然地内化于孩子心中,游戏流程瞬间顺畅起来。

2.捕捉需求,激发创造

幼儿的深度思考:在新的病床上游戏时,有孩子提出:“躺下来没有枕头,头不舒服。”这个细微的观察,正是推动游戏深化的绝佳契机。

我立即组织讨论:“医院病床的枕头是什么样的?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一个呢?”

幼儿的深度学习:孩子们从美工区找来了棉花、大毛球和毛巾,尝试自己缝制小枕头

在讨论中,一个孩子兴奋地分享起去医院探望骨折亲戚的经历:“我叔叔的胳膊断了,医生还给他拍了照片,能看到里面的骨头!”

游戏的升华:这个“骨头照片”(X光片)的提议引起了全体孩子的兴趣。我们立刻查找X光片的图片,孩子们用黑色卡纸和白色素描纸,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“骨骼片”。自此,“小医院”新增了“拍CT”的高科技环节,游戏情节从治疗感冒发烧,拓展到了处理骨折等“重伤”,认知经验和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。

三、游戏新生:基于真实经验的深度拓展

环境的支持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闸门,他们开始将个人生活经验源源不断地注入游戏中。

“眼科”的诞生:结合班级定期进行的视力检查,孩子们在“小医院”的墙上贴上了自制的视力表。他们回忆起治疗眼睛的经历,提出需要“眼药水”。

教师支持:我没有直接提供玩具眼药水,而是反问: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?”

幼儿的解决方案:孩子们在科学区找到了色素瓶子。他们自发地在瓶子上画上了“眼睛”的标记,清晰地将其定义为“眼药水”。这个行为,不仅是符号表征能力的体现,更是将已有材料进行创造性转换、解决实际游戏问题的高水平思维展现。

反思与总结:

回顾“小医院”的推进过程,我们深刻体会到:

1.教师是“观察者”与“支架”:教师要善于发现游戏中的“真问题”,通过开放性提问(“怎么办?”“为什么?”)、组织讨论等方式,为幼儿搭建思考的脚手架,激发其主动解决问题的潜能。

2.幼儿是“有能力的学习者”:当环境给予支持时,幼儿展现出的观察力、迁移能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。从“枕头不舒服”到自制X光片,从使用视力表到创造眼药水,每一步都是他们基于生活经验的深度学习过程。他们不仅在游戏,更在思考、协商、创造和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。

3.游戏是“动态的课程”:课程的线索就蕴藏在孩子的游戏与生活之中。我们所要做的,就是追随孩子的兴趣,支持他们的思考,让游戏真正成为“有目的、有思考、有创造”的深度学习之旅。

我们的“小医院”故事还在继续,相信在充满信任与挑战的环境中,孩子们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!

上一篇:不一样的画笔

下一篇:已是最后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