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脚步,慢慢来
“老师,我妈妈什么时候来?”清晨的教室,这句话依旧是“主旋律”,但仔细听,哭声里少了几分撕心裂肺,多了些许带着试探的委屈。入园第二周,这群小不点的“适应密码”,正藏在一个个细微的变化里。小班小朋友入园前两周,是一个微妙的过渡期。第一周的新鲜感已然褪去,分离焦虑达到峰值,却又隐约开始建立新的安全感。孩子们像是站在一扇半开的门前,既畏惧门外的陌生,又好奇门内的风景。孩子们不再像第一周那样,被“分离焦虑”牢牢困住,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,悄悄观察这个新环境。
大家开“小火车”散步时,有的孩子总是喜欢脱离队伍,去看看滑梯,去看看桔子树等等。一开始我们总想着“把队伍带整齐”,后来才发现,这些看似“不听话”的举动,正是他们主动观察探索的信号——他们在试着用自己的方式,去观察和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。
刚入园时的餐桌总有些“小插曲”:有的孩子攥着小勺子晃悠,望着饭菜直摇头;有的扒拉两口就噘起嘴,念叨着“要妈妈喂”;还有的干脆把脸埋在臂弯里,任凭饭菜变凉。我们老师像变魔术般,把青菜叫做“绿树叶小船”,把米饭说成“小珍珠”,还带着孩子们“给小勺子找朋友”。慢慢的,孩子们会举着空碗骄傲地喊“老师,我吃完啦”,曾经躲闪的小眼神,变成了盯着餐盘里“美食”的期待。饭香里,藏着他们悄悄长大的小脚印。
最让我暖心的是午睡环节。第一周需要一个个拍着哄睡,这周有孩子会自己抱着小玩偶,安静地躺在小床上,还会小声提醒旁边的同伴:“要闭上眼睛哦。”离园时,孩子们挥着小手说:“老师明天见!”虽然声音小小的,却像一颗小种子,悄悄在“适应”的土壤里发了芽。
这两周,我观察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一面是秩序的开始——孩子们逐渐熟悉了教室物品的摆放位置,知道玩具玩完后要送回“家”,另一面是自由的渴望——当他们投入游戏时,会完全忘记规则的存在,娃娃家发现了美工区的原木片;建构区的积木不仅用来搭建,也会成为“武器”或“食物”。
第二周结束时,哭声明显减少了。虽然仍有孩子眼角挂泪,但他们已经能够主动伸出手,让老师牵着走进教室,从而开始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与学习。这种转变如此微妙却又如此深刻——从抗拒到接受,从陌生到熟悉,从依赖到初步独立。
幼儿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此:它不是疾风暴雨式的改变,而是滴水穿石般的渗透。作为教师,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去等待,等待每一朵花按照自己的时序悄然绽放。第二周过去了,孩子们给我们的远比我们给他们的更多——他们让我重新学会用最纯粹的眼睛看世界,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。期待下一周,期待更多小小的奇迹发生。
上一篇:糟糕,我忘了关水龙头!
下一篇:“美食喂羊”欢乐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