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一把剪刀看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生长
丞丞先围着柚子转了一圈,用手摸了摸柚子皮,随后目光落在操作台上的儿童安全剪刀上,伸手拿起一把,对毛豆说:“用剪刀剪应该能把皮剥开吧?我妈妈剥橙子的时候用过剪刀。”毛豆听到后,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柚子,摇了摇头说:“我不用剪刀,用手就能剥开!”说完,他双手握住柚子两端,用力向中间挤压,试图直接掰开柚子皮。
丞丞将柚子皮剪成小块后,用手指抠住剪开的果皮边缘,轻轻向外拉扯,柚子皮被顺利掀开一小块。他兴奋地对毛豆说:“你看!剪刀剪了之后,皮就好剥了!”毛豆此时正双手用力掰柚子,脸憋得通红,柚子皮仅裂开一道小缝,果肉丝毫没露出来,他喘着气说:“我的手好酸,但是我还想试试。”毛豆又尝试用指甲抠柚子皮,指甲在柚子皮上划出几道痕迹,却始终无法将果皮与果肉分离,他抬头看向丞丞,毛豆放下柚子,眼神盯着丞丞手里的剪刀,沉默了约30秒,随后走到操作台旁,拿起另一把儿童安全剪刀,小声说:“我也想用剪刀试试。”
一场关于“如何剥柚子”的小小探索,悄然勾勒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生动轨迹。当丞丞拿着儿童安全剪刀,兴奋地向同伴展示剪开柚子皮就好剥的发现时,一旁的毛豆正涨红着脸,双手死死攥着柚子两端,即便手臂微微颤抖、手心沁出细汗,也仍在坚持用蛮力尝试掰开果皮。这一幕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让我清晰地看到幼儿在面对困难时,那份执着背后藏着的学习密码。
最初,毛豆对剥柚子的解决方案有着自己的坚持。当双手挤压只换来果皮一道浅浅的裂痕,当指甲抠得指尖发白却仍无法分离果皮与果肉时,他虽坦言手好酸,却依然选择还想试试。这份不轻易放弃的韧性,是幼儿探索欲的自然流露,却也暴露出他此时解决问题的局限:仍停留在同一策略框架内重复试错,尚未形成“主动调整方法”的意识。直到他抬头望向丞丞手中的剪刀,沉默的30秒里,我仿佛能看到他脑海中正在进行的思考:为什么丞丞的方法更有效?我是不是也可以试试?最终,他主动走向操作台拿起剪刀的动作,不仅是一次简单的“模仿”,更是一次突破自我——当自身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,他学会了通过观察同伴、吸收外部经验,为自己的探索寻找新的方向。
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提到,幼儿应“在同伴影响下,能尝试新的解决问题方式”,毛豆的转变正是这一发展阶段的鲜活写照。他并非被动接受他人建议,而是在亲身体验“手剥”的困境后,通过自主观察与判断,主动选择新的工具和方法。更值得欣喜的是,当他拿起剪刀后,并非盲目尝试,而是悄悄模仿丞丞“剪小块、抠边缘”的操作步骤,最终成功剥开部分果皮。这场小小的“剥柚子事件”,也为我们的教育支持提供了清晰的方向。在后续活动中,我们没有简单地告诉幼儿“哪种方法更好”,而是准备了安全剪刀、削皮器、小勺子等不同工具,结合剥橙子、剥香蕉等食材处理任务,引导孩子们讨论“哪种工具适合剥哪种食材”。当孩子们发现“用勺子挖香蕉皮更省力”“削橙子用削皮器比剪刀更方便”时,工具辅助解决问题的经验便在实践中自然生长。
看着孩子们如今在处理食材时,会主动思考“用什么工具更合适”,会在遇到困难时笑着说“我换个方法试试”,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:幼儿的学习从不是被动的灌输,而是在真实的探索情境中,在与同伴的互动中,在一次次“试错—观察—调整”的循环里,悄然生长。一把小小的剪刀,不仅剥开了柚子的果皮,更剥开了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无限可能,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为这份可能搭建平台,用观察读懂幼儿的需求,用支持守护他们每一次主动探索的勇气。
上一篇:石榴奇遇记
下一篇:属于中一班的“成长诗”